国家能源局: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引导大数据中心、工业可中断负荷等参与电力系统调节

到2035年,新增电量80%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本世纪中叶,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新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

4月12日,国新办就“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举行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能源行业将聚焦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其中,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重点是实现“三个转变”:

  • 一是能源结构转变,力争未来五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到2035年,新增电量80%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本世纪中叶,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
  • 二是能源系统和形态转变,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引导大数据中心、工业可中断负荷等参与电力系统调节,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
  • 三是能源空间布局转变,新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实现能源“从远方来”与“从身边来”协同发展。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

国家能源局局长 章建华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章建华表示,要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推动能源体系变革呈现“三新”,即能源结构“新”、产业体系“新”、供用能模式“新”:

  • 一是要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加快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
  • 二是要形成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
  • 三是要建设韧性坚强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增强能源生产供给和储备调节能力,跨区域输送和区域自主平衡并重,推动供用能模式向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转变。

关于下一步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的重点工作,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下一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 一是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 二是着力减少能源产业链“碳足迹”,推动实施能源生产设备电气化改造,逐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煤矿、油气田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持续提高能源生产环节节能降碳水平。
  • 三是积极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
  • 四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型机制保障,加大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完善促进能源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 李创军

此外,基于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面临的挑战,李创军表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 一是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统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可靠供应与新能源消纳利用,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保障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 二是统筹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加大新能源项目复合用地用海相关政策研究,促进新能源复合项目发展和高效节约用地,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 三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抓紧出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相关政策,明确绿证的权威性、通用性、唯一性和主导性,扩大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在全社会营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氛围,鼓励社会各用能单位主动承担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政府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