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高质量数据集已成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核心稀缺要素。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确立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地位,明确提出“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先发优势”。2024年《关于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则系统规划了数据标注领域的技术创新、标准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发展路径。数据标注作为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识别、可训练、可计算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数据集的应用价值。《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构建了从数据确权到价值释放的制度框架,为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进程中,高质量数据集的关键性日益凸显。国家数据局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拓宽了应用场景,进而通过数据标注基地建设、行业数据集开发应用、数据标准制定与安全保障等多项举措加快推进数据标注产业发展,构建高效、智能、包容的数据标注新生态,为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01 数据标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数据要素的作用,提出“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和“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围绕多领域融合应用,以技术赋能优化数据深度加工,以场景驱动数据要素流通,共同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和价值不确定性等特质,其价值实现高度依赖场景化应用。原始数据往往呈现无序状态,譬如噪音数据比例高导致价值密度低、多来源数据存在异构难题、多模态数据未能得到有效挖掘等,由此难以直接用于数据挖掘和模型训练。这种特性决定了数据必须经过标准化、结构化和场景化处理,才能转化为高质量数据要素。数据标注正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特征提取(如实体识别)、分类(如图像分割)、注释(如语义标注)、标签化(如情感分类)等操作,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机器可识别、可训练、可计算的结构化数据。
数据转换为生产要素需要加工成本与匹配成本的持续投入。在加工成本方面,数据要素的低价值密度和高异构化特征决定了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清洗和标注等操作,以提升数据的有序化程度。在匹配成本方面,数据要素的高度场景化特征使其难以成为标准化产品。与土地、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不同,数据要素价值具有显著的场景依赖性,同一数据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用。数据需求方往往需要构建场景适配评估模型来寻找合适的供给方,产生额外的搜索与试错成本。
数据要素的这些特性使得数据标注成为数据价值释放的必要前提。数据标注过程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标准化格式,通过分类、标记等操作建立统一的数据语义框架,使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在相同维度进行比较和匹配。标注规则的确立为数据质量评估提供了客观标准,标注结果的准确率、一致性等量化指标可直接作为价值评估依据,减少交易双方在质量验证上的资源消耗。更重要的是,专业化的数据标注能够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处理,通过行业专识标注或场景化标签体系,使数据与需求场景形成精准映射,有效解决数据要素的场景适配性问题。这种基于标注的标准化和场景化改造,使原本难以匹配的非标数据转化为可流通的数据产品,正是构建高质量数据集的关键路径。
02 人工智能驱动数据标注模式转型
高质量数据集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精准匹配模型训练需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数据标注的专业化。人工智能模型性能的提升与标注数据质量呈现强正相关性,这种依赖关系随着模型复杂度的增加而愈发显著。数据标注质量与模型性能之间存在非线性传导机制,细微的标注偏差通过模型训练过程中的误差累积效应,可能导致输出结果的显著偏移。
人工智能发展对标注工作的新要求,本质上是对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标准的提升。数据集的质量不仅体现在基础标注的准确性,更需要适应技术演进的前瞻性设计。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推动数据标注需求的结构性升级:首先是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从通用领域向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延伸,要求标注工作具备跨行业的专业知识整合能力;其次是数据类型的复杂化,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应用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协同标注机制;最后是性能要求的精细化,模型调优需要多维度的细粒度标注来支撑。这些发展趋势使得传统标注方式在效率、精度和一致性等方面都面临系统性挑战,亟需建立更加体系化、专业化的标注生态体系。
当前数据标注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呈现出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高价值应用协同发展的新特征,这一转型发展主要受到国家战略布局和大模型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从政策层面来看,《关于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将数据标注纳入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体系,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产业生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此同时,以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数据标注提出了高阶要求:监督微调阶段要求指令数据的精准标注,强化学习阶段依赖人类偏好反馈的复杂标注机制。这些技术需求都推动着数据标注产业必须向工程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
03 数据标注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大模型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数据标注产业正在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呈现出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特征:首先,标注工具从简单的人工操作向智能化辅助标注平台转变,预训练模型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基础标注效率;其次,质量控制从人工抽检向动态评估体系转变,通过数据质量看板实现全流程监测;最后,数据处理从单一模态向多模态协同标注转变,以满足复杂场景下的数据融合需求。这种产业生态的重构为标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转型过程中的系统性挑战也日益凸显。例如在市场竞争中,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陷入同质化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在业务模式上,众包标注模式虽降低成本,却导致标注质量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破解种种挑战的关键在于把握智能化与专业化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数据标注产业智能化聚焦技术层面的革新,旨在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和工具研发,提升数据标注的效率与精准度。数据标注产业专业化侧重于产业整体的规范与深度发展,包括建立标准体系、培育专业主体、打造创新载体等,以提高产业的专业水准和竞争力。基于智能化与专业化协同发展的逻辑,未来数据标注产业需聚焦三个关键方向。在技术创新方面,大模型驱动的自动化标注技术大幅提升了基础标注效率,使人工资源可集中投入复杂场景的质量把控,产业主体要持续优化标注工具、系统和算法,重点突破智能标注、多模态数据处理、自动化质检等关键技术。在生态建设方面,数据标注企业要融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通过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共建强化定制化服务能力,开发针对不同行业的专业标注解决方案,参与国家数据标注标准体系建设。在人才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数据标注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形成“院校培养-企业实训-专项认证”的三级培养体系,为从业人员提供清晰立体的职业发展通道。
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双轮驱动,数据标注产业将构建起技术驱动、生态协同、人才支撑的新发展格局。这种新型产业生态不仅推动数据标注服务深度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局,更将通过国家级标注基地建设筑牢高质量数据集的发展根基,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行业智能化应用提供持续动力。
来源:国家数据局(文 | 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 孟天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