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数西算”工程结合了中国经济发展以及能源分布的区位特点,是适应中国新时期国情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必要工程。
在邬贺铨看来,“东数西算”中的“西”也不是说西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去做数据节点,还要考虑该地区是不是在能源、土地以及相关资源上面有一些优势。对于被选择作为枢纽节点的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个机遇,要承接建设枢纽,同时要带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
邬贺铨认为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包括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发现工作和生产中的一些规律,这就需要运用算力的计算和分析,以及算法和数据的支撑。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并不需要自建算力,也不需要购买更多算法软件,可以利用公共平台上提供的模型、算法和算力以及数据。当然企业会自带数据,也可以自建一些模型和算法。
通过算力平台的计算,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工业设计、电网仿真、制药靶点选择等许多需要进行分析的工作。在各种各样的生产中我们都会有很多实验,过去这类实验实际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来模拟寻优,代替实际生产中的实验,大大节省成本,提升效率,因此在数字经济新时代,算力已经是我们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抓手。
所以,很多国家都把算力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在中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东部企业的计算需求也多一些,但是东部缺乏能源,我们需要把大部分电力传到东部去。现在来看,用光缆传输代替电力传输可以降低成本,如果把一些对时延要求不敏感的数据的计算和存储放在西部,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能源的输送,充分利用西部可再生能源优势,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东西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以及能源分布的区位特点来定的,是适应中国新时期国情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必要工程。
“东数西算”中的“西”也不是说西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去做数据节点,还要考虑该地区是不是在能源、土地以及相关资源上面有一些优势,所以西部四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也是经过一定的选择。
对于被选择作为枢纽节点的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要承接建设枢纽,同时要带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是仅仅做数据中心毕竟还是重资产,不能完全靠这个带动GDP,还需要发展上下游产业,包括数据清洗、标注、前期的处理,数据中心机房安装服务等产业,以及数据中心的安防、制冷和电力等相应产业。并且通过这些产业来吸引人才,带动整个西部数字设备和数字产业发展。
随着数据中心进入西部,邬贺铨希望在承接枢纽的西部地区,尽快发展相应的绿电,比如风电光伏等。
他还表示,2030年中国要实现碳达峰,这是整体而言,对于信息产业来说,2030年还做不到碳达峰,因为无论数据中心还是基站总数都会继续增长。一方面我们要想办法提升信息技术产品能效,减少万元GDP能耗,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使用绿电替换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2030年IT设备能耗可能还不能实现碳达峰,但是大力发展IT产业,有利于帮助其他行业节能减排,所以总体上是正面的。我们发展“东数西算”,实际上更多的也是服务于传统产业,也会拉动绿电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举多得。
对于数据中心的建设,邬贺铨表示基本上算力枢纽还是由各个企业在建,比如华为、腾讯、阿里、电信、联通、移动等,这些企业肯定会考虑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协同。还有一些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同时把数据放到东部和西部,也会考虑比例配合的问题。
现在没有协同的主要是,比如在西部的算力枢纽,一些地方政府觉得既然这个地方被定为枢纽,那么我自己也要支持建很多服务器机架,但是可能其本身直接开发市场的能力并不强,因此建了以后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同时,西部政府建的这些项目跟东部政府之间并没有协同关系,国家有关部门还需要东西部数据枢纽之间形成一种产业联盟关系,定期交流。
除了设备本身的安全,数据中心尤其要考虑内容安全。首先,我们要存储数据、计算数据,要有接入和访问的认证,需要检查接入到这些数据的权限。其次,还要关注敏感数据会不会外泄。此外,要特别防止违规利用数据。比如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不能跨企业调用数据。对于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的数据,更应该有严格的授权才能接入。
尤其还要警惕类似于勒索病毒这种外部入侵,它会恶意访问数据中心,所以数据中心本身的接入安全相对其他IT设备要更严格。当然,数据安全也包括数据中心管理人员的诚信安全问题,了解接触这么多数据,不应该将数据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比如买卖数据、泄露数据等。
数据中心的安全是IT安全的一个代表,因为其本身重要性,对于安全要求更高。
当然,“东数西算”工程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或挑战,首先,怎么让数据中心建设跟我们的需求同步发展。其次,建完数据中心,如何让更多企业去上云利用。现在很多企业有数据,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甚至即便建立了枢纽,有算力,它也不会用,这导致可能建完了数据中心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在应对方案上,很多城市通过各种补贴帮助中小企业做上云服务,像华为、腾讯等也在部分城市推动了一些优惠政策,辅导企业上云。
此外,邬贺铨也对数据中心工程建设提出建议。长远来看,我们要向信息社会发展,上云用数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手段,而且算力枢纽的建设会为上云用数打好基础,实际上它是一个数字基础设施。从这点来看,用国家行为来引导发展,肯定是必要的。
但是,算力枢纽的建设本身是市场行为,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建设,企业是算力枢纽建设的主体,在投资建设时肯定会有它的理性考虑。我们要防止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揠苗助长,比如除了八大算力枢纽,现在很多城市比较迫切地建设本地数据中心。如果本身有计算需要,这样做未尝不可,但是脱离实际盲目建设,将来就可能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
另外,并不主张在东部过多地建设数据中心,还是要按照自身实际需要。更大的数据能力包括冷数据处理,还是尽可能放到西部。
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