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全国第三,目标到2027年达80万架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核心目标提出,到2025年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到60万架,到2027年达到80万架。

近日,广州市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提出以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为总体目标,将广州打造成为全球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全国超大城市韧性智治标杆、湾区全龄友好温馨人民城市、全球先进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意见征集

据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5G基站超7.64万座,实现街镇及以上5G网络全覆盖。通信网络枢纽地位突出,汇聚交换能力国内领先,黄埔区建成省内唯一的 IPv4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南沙区部署了华南唯一的国际 IPv6根服务器。率先形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广州)接入二级节点(23 个)和标识注册量(32.9 亿个)全国居首。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计算水平全国排名前列。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全国第三,在用数据中心70个、机架规模约20万个,有效支撑各领域数字化转型。

在问题挑战方面,《建设规划》提出数字基建不平衡,距离全球顶尖差距较大,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所需要搭建的云、网、端等数字化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据《2022-2023 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2年,广州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5,落后于北京、杭州、深圳和上海。

同时,《建设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三年见成效”,城市生命体雏形初显。基本建成有特色、有亮点的新型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实现靶向突破,千兆光网、绿色数据中心、全域感知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区协同、应用协同的城市大脑建设体系有序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流通交易等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阶段成效,城中村治理、交通治理、生态环保等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民生关切领域服务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数实融合、数字湾区合作等方面持续推进,智慧城市运行机制和运营模式基本建立,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到2027年,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五年大跃升”,城市生命体正式运转。高效建成多层次、成体系的新型智慧城市,各大领域实现全面升级,新型基础设施更加扎实,城市大脑运行更加智能,数据要素生态更加多元,城市治理能力更加坚韧,智慧民生服务更加温暖,数字经济发展更加开放,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运行机制和运营模式协同顺畅,让更多现代化、数字化发展成果高效、直接惠及企业和市民,社会对广州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需求度显著提升。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核心目标提出,到2025年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到60万架,到2027年达到80万架。 

广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核心目标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存算枢纽。积极推进高密度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布局,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 5G 云计算中心、广州云谷二期数据中心等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中心集群。优先在商业区、产业集聚区、人口密集区等地布局集内容、网络、存储、计算于一体的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形成“云边协同”一体化的算力设施。大力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存量“老旧小散”数据中心改造升级,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格局。

建设世界一流的算力服务高地。大力推动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琶洲智算中心建设,形成规模化先进算力供给能力,为粤港澳企业提供普惠人工智能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构建区域高速互联、智能高效的算力资源协同调度体系,对内协同韶关及其他地市,对外协同京津冀、长三角、西部等国家枢纽节点,率先开展跨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探索超导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生物计算等新型计算体系。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及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政务等领域形成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

来源:数据中心标准联盟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