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推进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印发

到2025年,建成水电驱动、算力多元、应用牵引、产业汇聚的城市数字基建样板区,完成10万标准机架通算、1000P超算、3000P智算中心建设,实现城镇千兆光网全覆盖,建成重庆-宜昌-武汉网络直连链路。

日前,宜昌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推进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下文简称《方案》)的通知。

宜昌

《方案》提出,到2025年,把宜昌打造成融合智算、超算、通用算力为一体的多元算力高地和国家算力“中继站”,形成“数算一体、数实融合”的产业格局:全市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建成水电驱动、算力多元、应用牵引、产业汇聚的城市数字基建样板区,完成10万标准机架通算、1000P超算、3000P智算中心建设,实现城镇千兆光网全覆盖,建成重庆-宜昌-武汉网络直连链路;初步形成算力和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商物流等重点产业链,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原文如下:

宜昌市推进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为加快推进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根据《宜昌市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和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战略,集中集聚发展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加快建设“以电育算、以算育数、以数育产”的价值传导链,打造全国特色算力生态区,培育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把宜昌打造成融合智算、超算、通用算力为一体的多元算力高地和国家算力“中继站”,形成“数算一体、数实融合”的产业格局。

——产业规模。到2025年,全市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基础设施。到2025年,建成水电驱动、算力多元、应用牵引、产业汇聚的城市数字基建样板区,完成10万标准机架通算、1000P超算、3000P智算中心建设,实现城镇千兆光网全覆盖,建成重庆-宜昌-武汉网络直连链路。

——产业链发展。到2025年,初步形成算力和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商物流等重点产业链,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市场主体培育。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上企业突破500家,着重培育10家现有重点企业,招引10家全国龙头企业。

——人才引育。到2025年,聚集数字领域院士、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拔尖人才10名以上,吸纳本科以上人才2000名以上,创造就业岗位10000个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算力算网强基行动

1.集中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抢抓全省加快发展算力与大数据产业政策机遇,全面落实“引导全省新建数据中心(折合功率2.5kW标准机架3000架及以上)在宜昌集中落地”要求,促进数据中心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科学集中布局算力设施,规划建设三峡东岳庙、田秋渔、鸡公岭等大型数据中心,在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智算和超算中心。新建通用数据中心项目选址原则上在点军区和夷陵区(三峡坝区)范围内,其他区域不得新建标准机架(折合功率2.5kW)100个以上的通用数据中心。

2.打造多元绿色算力体系。加快构建融合智算、超算、通用算力为一体的多元算力体系。推动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二期(8万个标准机架)等存算一体项目2024年开工建设。争取国家超算中心落地,提升宜昌对中东部地区的超算算力辐射能力。尽快建成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500P)、燧原科技(300P)、信息高铁华中枢纽站(80P)等智算设施。推动国家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中心、语音数据应用中心、数据备份中心等行业大数据中心落地,打造行业数据洼地。

3.加快布局新型运力网络。加快建设5G、千兆光纤网络、窄带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建设重庆-宜昌-武汉时延低于3毫秒的高带宽直连链路。到2025年,力争5G网络在主要城区深度覆盖,乡镇中心区域和重点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实现全市出口带宽7.5T,数据中心机房带宽7T。

4.加速建设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以全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建设为契机,以云、网、数、算为基础,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推动“一标三实”数据融合上图,开展城市要素编码赋码,促进网络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城市操作系统,打造权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社会、政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二)实施数据价值倍增行动

5.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鼓励企业参与数据交易。落实政务大数据“八个一体化”要求,建设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深度开展政务数据标准化治理,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提升数据共享可持续性。积极培育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加工、流通、分析、应用、生态保障的数据要素全生态产业链,探索建设数据交易所和数据交易平台。

6.提升数据服务能级。支持数据企业加强高容量存储、海量数据处理、异构数据融合应用等工具类大数据产品研发和应用,大力支持市外数据在宜存储、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宜部署、开发。积极支持发展大数据咨询、治理、评估、测试、安全等第三方服务,扩大人工智能标注中心、华中人工智能数据产业中心一期规模,对数据处理型企业发放“算力券”。力争到2025年,培育集聚5家以上优质大数据服务商。

7.打造典型应用场景。统筹推进城市大脑、部门小脑、社区微脑协同联动、实战迭代。加快算力和大数据示范应用,释放关键产业场景机会,赋能产业协同创新。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加强对上线项目的绩效考评,打造一批最佳应用,形成一批有宜昌特色的示范案例与解决方案。以全省建设北斗规模化应用先行城市为契机,推动北斗在智慧城市、交通、船舶调度、电力、水利、长江大保护、农业、园区、物流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支持宜都市、点军区建设北斗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获批20个以上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

(三)实施产业创新聚能行动

8.构建“一区三园”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三峡坝区绿色低碳大数据中心集聚区和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伍家岗三峡大数据产业园、西陵人工智能产业园。加快布局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算力、算法、应用、智造等数字产业链,建设中电宜昌网信产业园、江南科创园、北斗数字产业园等“园中园”。加速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二期)建设,打造宜昌智慧城市核心支撑区、数据要素开发示范区、大数据创新创业总部聚集区。推动西陵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围绕智慧水电、人工智能、信息网络产业布局,以三峡数智产业园、三峡科创园等园区为起步区,打造数字研发服务基地。鼓励城区竞相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宜昌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东山园区从制造业转型发展数字服务业,以微特智慧谷、易联科技园等为承载地发展数字产业。支持夷陵区打造数字产业专业孵化器,推动数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广泛应用。到2025年,力争获批3个以上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城市(标杆园区)。

9.打造国产算力产业链。支持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打造国产算力软硬件研发、设备制造、应用服务的全链条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产信创应用适配基地,推进国产服务器与高端整机、北斗工业超融合一体机制造等项目落地。联合国内顶尖算力运营团队,大力拓展人工智能、数字城市、工业互联网、科学计算、数据要素加工处理等行业应用。探索算力应用企业离岸经营模式,吸引算力与大数据上下游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高端算力产品,加大对芯片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芯片制造项目落地达产。支持本地项目采购市内先进计算产品,鼓励和支持市内先进信创计算产品供应商参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建设。

10.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积极推动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文化旅游等产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鼓励“链长”企业面向采购、物流、生产、营销等供应链全流程,搭建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智慧供应链,形成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联动发展格局,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建设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展厅,研发一批符合我市企业特点和需求,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

11.加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建设智能硬件平台、智能应用平台、智能应用开发环境,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带动汇集一批“芯基建”科技产业落户园区。支持头部企业围绕多模态通用模型基础架构、训练数据集构建、多模态学习算法、高效并行训练、指令学习、对齐调优、具身智能等领域,开展算法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力争培育1个性能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支持中小企业深耕垂直领域做精专用模型,围绕城市管理、社区治理、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智慧长江等重点领域进行知识创新,形成模型、知识和数据协同工作的新算法、新系统,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专用模型方案解决商。

12.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数字领域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高端平台优化提升。加快建设国际智慧长江水电能源产学研中心、湖北数字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宜昌城市大脑研究院,依托数字经济重点研发机构和头部企业打造高能级的数字经济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产业融合创新中心等平台。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布局新型计算研发平台。加速推动相关企业面向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知识图谱、决策智能等领域突破核心算法技术。

13.引育领军企业。实施“双十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按照“市场换项目、场景换企业”思路,从全国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数字科技公司中招引10家落户宜昌,建立区域总部和生产基地。实行大员上阵、“一企一策”,集中力量培育10家本地上市公司和头部数字科技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2家以上公司上市。

14.打造国家级电商物流聚集区。抢抓全国电商物流头部企业向中西部布局的机遇,顺应“一城一区”城市集中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在猇亭区、夷陵区等区域,谋划布局面向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国家级电商物流中心,培育大规模高质量的分拨、孵化、直播、培训、物流等全链条电商基地。谋划推进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转型升级,打造面向西南地区的全国区域型电商中心。

(四)实施要素融合兴城行动

15.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各方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模式。加大财政对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放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落实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优惠政策,对重点培育企业、重大项目按照“一企一策”方式给予扶持。逐步扩大数字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到20亿以上,强化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发挥国有投资平台功能,采取直投、参股、风投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数字产业项目。推动电信基础运营商出台支持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发展的数据传输资费优惠政策。

16.加强科研聚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在大数据及算力领域的全面合作。支持本地高校扩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招生规模,增加数字经济专业人才供给。放大名人、人才效应,重点摸排与宜昌有合作潜力的市域外数字经济人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出台集聚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的专项政策,新增一批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卓越工程师。

(五)实施产业生态营造行动

17.强化统筹推进。与国家级智库、研究机构和头部企业深化合作,开展数字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研究,明确大数据及算力产业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目标任务、发展方向和发展举措。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统计体系。主动对接武汉,建立汉宜“前店后厂”模式,形成“算力在宜昌、应用在武汉,产线在宜昌、研发在武汉”的协同发展格局。

18.培育产业生态。建立安全可靠、开放包容的产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依托专家学者智力支撑,组建数字经济产业(企业)协会,发挥其联系政府和数字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领军企业的对接,定期举办全国性数字经济论坛、算力大会、应用创新大赛等活动,营造发展氛围。推进数字知识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课堂、进乡村,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招商局,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人民政府及宜昌高新区管委会,宜昌产投集团、三峡高科信息公司、电信宜昌公司、移动宜昌公司、联通宜昌公司、铁塔宜昌公司、湖北广电网络宜昌公司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宜昌市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推进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有关规划布局、产业政策制定、应用示范推广、重大项目推进等重大事项。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有关具体工作的协调、推进、落实。

(二)加强配套支撑。适时完善宜昌数字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加大对大数据及算力经济领域技术创新、规模应用、强链补链、主体培育、合作交流等方面支持力度,适配阶段性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项目审批、用地、用能、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支持。

(三)强化工作落实。建立“月调度、季分析、年结账”工作机制,明确考核办法,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加强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强化产业运行态势分析和跟踪评估,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确保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网站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